人类未来有望用上"玻璃创可贴"

人类未来有望用上"玻璃创可贴"

来源:光明网2021-07-09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俊峰与福州大学教授张腾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该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生物毒性,提高了生物兼容性,并且可以显著促进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

硼酸盐生物玻璃是以硼元素为玻璃网络基体、能够实现特定生理功能的玻璃,具有良好的可掺杂性和可降解性,在皮肤组织修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硼酸盐生物玻璃会释放大量碱性离子,改变玻璃材料周围组织的酸碱环境,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且愈合后的伤口处容易形成疤痕。因此,亟待制备一种无生物毒性且生物性能优良的纳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

王俊峰等人创新性地采用流动相对熔融法,制备微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进行体外预处理,最终得到纳米级表面覆盖非晶态羟基碳酸磷灰石(HCA)层的硼酸盐生物玻璃。在处理过程中,流动相中的离子会在玻璃表面沉积,形成无定形HCA层,有效抑制剩余玻璃中硼、钙元素的快速释放,从而降低玻璃本身对细胞的生物毒性。另外,HCA是骨骼中重要的无机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可以加速诱导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人类未来有望用上"玻璃创可贴"

2021-07-09 05:25:00 来源: 0 条评论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俊峰与福州大学教授张腾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该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生物毒性,提高了生物兼容性,并且可以显著促进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化学工程杂志》。

硼酸盐生物玻璃是以硼元素为玻璃网络基体、能够实现特定生理功能的玻璃,具有良好的可掺杂性和可降解性,在皮肤组织修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硼酸盐生物玻璃会释放大量碱性离子,改变玻璃材料周围组织的酸碱环境,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且愈合后的伤口处容易形成疤痕。因此,亟待制备一种无生物毒性且生物性能优良的纳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

王俊峰等人创新性地采用流动相对熔融法,制备微米级硼酸盐生物玻璃进行体外预处理,最终得到纳米级表面覆盖非晶态羟基碳酸磷灰石(HCA)层的硼酸盐生物玻璃。在处理过程中,流动相中的离子会在玻璃表面沉积,形成无定形HCA层,有效抑制剩余玻璃中硼、钙元素的快速释放,从而降低玻璃本身对细胞的生物毒性。另外,HCA是骨骼中重要的无机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可以加速诱导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