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持续迸发新活力 双创生态圈再升级
近日,巴南区科技局采取走访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先后走访调研了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程学院等4所在区高校,极速超越、工创空间等3个众创空间,宗申、建设、智睿等10余家科技型企业及汽车安全技术、ECVT开发、变速器传动误差测试分析等1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多次组织区内高校、部分科技型企业召开座谈会议。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产业,切实提升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巴南区:持续迸发新活力 双创生态圈再升级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7-14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4日14时讯 近日,巴南区科技局采取走访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先后走访调研了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程学院等4所在区高校,极速超越、工创空间等3个众创空间,宗申、建设、智睿等10余家科技型企业及汽车安全技术、ECVT开发、变速器传动误差测试分析等1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多次组织区内高校、部分科技型企业召开座谈会议。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产业,切实提升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image.png

先进技术创新中心

平台建设初显成效

自2015年以来,建立了极速超越、工创空间、智创空间等8家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市级众创空间,2016年,极速超越众创空间成功打造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截至目前,全区众创空间总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米,入驻创新创业主体171个、带动就业1000余人,培育科技型企业17家、高成长性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获得知识产权152项,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市、区级奖270多项,获得融资5000余万元,实现产值2.3亿元,税收1042万元。

image.png

重庆国际生物城

生态圈核心突出

截至目前,已召开工作例会4次,48个项目有序推进。环重庆理工大学布局“一核一谷一带一园”创新创业生态圈核心拟在花溪街道原办公区域和原极超花溪基地现有产业化标准厂房,建设“1院5平台”的重庆市巴南区先进技术创新中心。

该中心致力于前沿创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以国防技术为特色,专注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等领域,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打造“高校+研究院+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集群”为一体的创新生态链产业。目前,建设方案正按程序审批。

创新主体培育壮大

科技人才空前聚集。2017-2019年评选出109余名“菁英计划”“鸿雁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创建全区人才工作示范单位8个,给予80万元资助,激励用人单位人才引进培养。通过院士专家座谈会、双创英才项目洽谈会、创新人才大赛等平台,引进李德毅、赵春江、董家鸿院士,海内外知名专家43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237名。

科企培育位列前茅。截至目前,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29家,累计培育2053家,总量位居全市第二。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8家、高成长性企业19家、重庆市创新方法试点企3家。2020年申报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43家企业。

image.png

惠科金渝智能化生产车间

“双创”能力增强。区科技局主办了第三届亚洲人工智能大会,成立了重庆巴南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召开两次院士对接会;联合举办首届巴南区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大赛、第六届重庆市科普讲解大赛巴南区晋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及活动。2019年,巴南区有10项成果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个,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

扶持政策逐步加力

2015年巴南区出台了“双创28条”黄金政策,随后巴南区又陆续修订出台了《重庆市巴南区科技创新扶持办法》、《重庆市巴南区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巴南区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设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资金,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和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近三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资金已累计兑付财政专项资金10414万元。截至目前,天使基金已为2家初创型企业投资400万元;已征集18个项目,申请种子基金900万元,现已投放1家,投资金额50万元;121家科技型企业申请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5740万元,44家科技型企业获贷7235万元。

着力抓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区内科研平台匮乏,无一所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国家级、市级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在区设立。积极推进国家高新区拓展园建设,全面建设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大力实施大江科技创新城建设,力争为全市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服务社会。

着力抓创新主体壮大

截至目前,新入驻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主体7个,入驻创新创业主体明显偏少。

以“保增量促质量”为目标,打好基础,着重培育。通过入企入校入园等多种方式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团队在区注册成立企业,同时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培育成为科技型企业。

完善台账,逐步壮大。逐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台账,根据研发、产出、知识产权等综合指标进行排位,筛选出前100位列入重点培育对象,逐渐由科技型企业壮大成为高成长性企业或高校技术企业。

image.png

国家级绿色工厂——宗申

着力抓创新人才培育

因巴南区所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实力等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出现引不来、留不住现象,企业缺乏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着力抓创新生态建设

完善配套政策。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区财政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投入,逐步完善、优化科技、产业、场地、金融、财税、人才、招商等方面政策。

优化服务环境。针对创新创业集中的高校、园区、众创空间等平台,设立“双创”行政审批机构,实行审批职责、事项、环节“三个集中”,建立“绿色通道”,不断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金融创新。用好用活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实现创新型企业与资本市场高效对接,不断壮大科技金融服务规模。

强化宣传引导。整合“双创”政策,拓宽宣传渠道;挖掘先进典型,树立“双创”标杆;丰富“双创”活动,提高“双创”意识。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巴南区:持续迸发新活力 双创生态圈再升级

2020-07-14 14:14:59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4日14时讯 近日,巴南区科技局采取走访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先后走访调研了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程学院等4所在区高校,极速超越、工创空间等3个众创空间,宗申、建设、智睿等10余家科技型企业及汽车安全技术、ECVT开发、变速器传动误差测试分析等1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多次组织区内高校、部分科技型企业召开座谈会议。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产业,切实提升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image.png

先进技术创新中心

平台建设初显成效

自2015年以来,建立了极速超越、工创空间、智创空间等8家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市级众创空间,2016年,极速超越众创空间成功打造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截至目前,全区众创空间总面积达到4万余平方米,入驻创新创业主体171个、带动就业1000余人,培育科技型企业17家、高成长性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获得知识产权152项,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市、区级奖270多项,获得融资5000余万元,实现产值2.3亿元,税收1042万元。

image.png

重庆国际生物城

生态圈核心突出

截至目前,已召开工作例会4次,48个项目有序推进。环重庆理工大学布局“一核一谷一带一园”创新创业生态圈核心拟在花溪街道原办公区域和原极超花溪基地现有产业化标准厂房,建设“1院5平台”的重庆市巴南区先进技术创新中心。

该中心致力于前沿创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以国防技术为特色,专注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等领域,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打造“高校+研究院+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集群”为一体的创新生态链产业。目前,建设方案正按程序审批。

创新主体培育壮大

科技人才空前聚集。2017-2019年评选出109余名“菁英计划”“鸿雁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创建全区人才工作示范单位8个,给予80万元资助,激励用人单位人才引进培养。通过院士专家座谈会、双创英才项目洽谈会、创新人才大赛等平台,引进李德毅、赵春江、董家鸿院士,海内外知名专家43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237名。

科企培育位列前茅。截至目前,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29家,累计培育2053家,总量位居全市第二。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8家、高成长性企业19家、重庆市创新方法试点企3家。2020年申报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43家企业。

image.png

惠科金渝智能化生产车间

“双创”能力增强。区科技局主办了第三届亚洲人工智能大会,成立了重庆巴南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召开两次院士对接会;联合举办首届巴南区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大赛、第六届重庆市科普讲解大赛巴南区晋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及活动。2019年,巴南区有10项成果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个,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个,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

扶持政策逐步加力

2015年巴南区出台了“双创28条”黄金政策,随后巴南区又陆续修订出台了《重庆市巴南区科技创新扶持办法》、《重庆市巴南区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巴南区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设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资金,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和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近三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资金已累计兑付财政专项资金10414万元。截至目前,天使基金已为2家初创型企业投资400万元;已征集18个项目,申请种子基金900万元,现已投放1家,投资金额50万元;121家科技型企业申请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5740万元,44家科技型企业获贷7235万元。

着力抓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区内科研平台匮乏,无一所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国家级、市级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在区设立。积极推进国家高新区拓展园建设,全面建设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大力实施大江科技创新城建设,力争为全市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服务社会。

着力抓创新主体壮大

截至目前,新入驻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主体7个,入驻创新创业主体明显偏少。

以“保增量促质量”为目标,打好基础,着重培育。通过入企入校入园等多种方式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团队在区注册成立企业,同时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培育成为科技型企业。

完善台账,逐步壮大。逐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台账,根据研发、产出、知识产权等综合指标进行排位,筛选出前100位列入重点培育对象,逐渐由科技型企业壮大成为高成长性企业或高校技术企业。

image.png

国家级绿色工厂——宗申

着力抓创新人才培育

因巴南区所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实力等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出现引不来、留不住现象,企业缺乏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着力抓创新生态建设

完善配套政策。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区财政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投入,逐步完善、优化科技、产业、场地、金融、财税、人才、招商等方面政策。

优化服务环境。针对创新创业集中的高校、园区、众创空间等平台,设立“双创”行政审批机构,实行审批职责、事项、环节“三个集中”,建立“绿色通道”,不断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金融创新。用好用活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实现创新型企业与资本市场高效对接,不断壮大科技金融服务规模。

强化宣传引导。整合“双创”政策,拓宽宣传渠道;挖掘先进典型,树立“双创”标杆;丰富“双创”活动,提高“双创”意识。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