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超高!巴南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北大医疗创新谷
创新驱动 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位于巴南麻柳沿江开发区的重庆国际生物城,累计完成投资380亿元,园区面积拓展至6.8平方公里,达产产值超600亿元。目前,国际生物城初步构建起以生物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包括研发、中试、转化等要素平台的“1+3+N”产业体系,加快形成10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重点项目开竣工活动现场
从创立之初,生物城就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建成以智睿生物研发孵化中心、北大医疗创新谷(重庆)为代表的创新研发平台,着力推进药品研发和试验,点燃巴南经济增长“新引擎”。
据了解,生物城通过龙头引领和集群培育逐渐做大做强,投资130亿元的生物制药龙头智睿生物、日本最大眼药制剂企业日本参天、全球专业肿瘤疾病创新药物公司美国Athenex、全国仅有的6家拥有中药配方颗粒批文企业四川新绿色等59个高精尖项目相继落户,生物城已成为全市产业聚集度最高、门类最全、要素最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
川安药业
同时,区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在团队落户、人才保障、知识产权保护、企业上市孵化等方面倾斜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近3年,累计汇集产业引导发展资金6.9亿元,创新研发投入2.6亿元,32个产业项目和20余个研发项目直接获益,生物城产业投资和工业产值连续3年保持35%以上高速增长。
绿色发展点亮生态融合“新格局”
绿色发展是巴南区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为了让生物城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园区,巴南区优化布局长江生态岸线、栋青湿地中心公园、雨水收集走廊等“一江、两心、三廊”生态功能性项目,新建防洪护岸8.1公里,恢复生态绿地5.2万平方米,严把环保准入关口,优化产业布局,严禁重污染、高能耗企业和精细化工、原料药等项目落户。
重庆国际生物城
不仅如此,园区还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建成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专业化污水处理厂2座,企业污水、废气处理设施38个,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
除此之外,园区还推进节能、降耗、减排、余热综合利用等低碳发展模式,加快完善与产业项目息息相关的供电、水源、蒸汽等配套设施。建设了西南地区首个冷、电、生活热水集中供应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供热能力34.2万吨/日。集中布局水、电、气供给设施,每日供给能力分别达到2.6万吨、70万立方米和76万千瓦时。
重庆国际生物城街区
在交通体系建设方面,先后建成麻柳大道、天池大道等20公里交通路网,与G50S、G69高速、南两高速、铁路东环线、渝万高铁等实现无缝衔接。开通公交线路20条,1小时通达渝中解放碑、南岸茶园、江北观音桥等地。推动生物城与镇域配套共建共享,新建木洞新区小学等一批教育、医疗、市政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木洞古镇、江中岛屿,促进产业与城市、传统文化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共建共享 点出合作共赢“新向度”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共建的原则。重庆国际生物城在推动区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搭建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一体化共享平台,建成美莱德动物试验平台、宸安生物中试平台等一批共享平台,形成临床前研究服务体系,累计承接抗肿瘤、宫颈癌、白血病、哮踹等10种治疗新药研发项目,开展体外评价、生物分析等公共服务项目近50项。推动高质量CDMO项目落地重庆国际生物城,加速构建高端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外包体系,着力打造先进代工产业集群。
重庆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
同时,园区更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机遇,携手上海张江药谷、武汉光谷生物城、江苏泰州生物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布局国家级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医研企一体化合作模式,有力推动各方优质资源整合共享、关键技术互补共建和研发成果转化共用。通过“五方合作”,博唯生物、智翔金泰等一批在市外完成研发的新药项目顺利落户生物城,快速进入生产环节,有效实现高端创新研发和高效规模生产的良性互补,形成东西联动、共同发展、共享机遇的良好态势。
在项目产业化的同时,园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企业产品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开拓。建立规模近10亿元的植恩、杏融等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投资研发项目46项,70余个临床价值高、市场规模和前景好的生物医药品种加快实现“重庆造”。预计未来5年,生物城将有10余个产品上市销售,达产产值超千亿元,一个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一座国家级战新产业高地正拔地而起。